English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上海法治报:上海金融法院六年受案4.5万起,标的额1.26万亿元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五位一体”协同体系初步建立

上海法治报:上海金融法院六年受案4.5万起,标的额1.26万亿元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五位一体”协同体系初步建立

2024-08-21浏览次数:2324

(记者 胡蝶飞)今天(8月20日),上海金融法院迎来六周岁生日。记者获得的最新数据显示,建院六年来,上海金融法院累计受理金融案件超过4.5万起,总标的额达1.26万亿元。

当天,金融司法与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协同机制也迎来新进展,再扩“朋友圈”,而随着第二批8家协同单位签约,标志着公安、检察、审判、监管、自律管理‘五位一体’的协同体系已初步建立。

协同机制一年成果显著

今天,在金融司法与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协同机制联席会议上,第二批协同成员单位与上海金融法院共同会签《金融司法与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协同机制规则》。记者注意到,第二批会签的协同成员单位包括: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上海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总队、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黄金交易所、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上海保险交易所、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数据交易所等。

去年3月,上海金融法院在全国率先建立协同机制,首批10家金融监管部门、重要金融基础设施机构参与规则会签,共同构建金融市场协同善治新格局。

“协同机制建立以来,推出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全国首例案件,探索了一批提升治理能级的创新务实举措,形成了一批具有问题导向的前瞻理论成果。第二批8家协同单位加入协同机制后,‘五位一体’的协同体系初步建立,协同“朋友圈”的多元化、系统性和标识度进一步提升。”上海金融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赵红表示。

“我们积极推动金融风险信息联通共享。如,深挖案件潜藏的风险隐患,通过数字改革赋能风险防治的靶向性和精准性。”上海金融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顾全介绍,截至目前,上海金融法院已开展23项社会治理应用场景。比如,上海金融法院与上海证监局联合开发金融风险防范司法数据推送系列应用场景,成功嵌入市大数据中心,推动上市公司涉案信息实现线上共享。上海金融法院还在全国率先开发金融纠纷风险预警平台,推出金融纠纷法律风险防范系列报告。

“一些金融纠纷中民事违约侵权、行政违法、刑事犯罪互相交织,案件处理须各方协同配合。”顾全表示,上海金融法院从涉金融监管部门、金融基础设施案件中梳理出10多类常见问题,已向协同单位发送6份综合类司法建议,均得到积极采纳。比如,上海票交所就上海金融法院提出的“拒付信息未通知所有票据义务人易引发争议等问题”司法建议,复函“将完善电子票据拒付通知功能、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在推动金融市场风险联防共治方面,成员单位强化重大案件协同处理的示范效应。比如,在涉资本市场纠纷领域,上海金融法院与上交所、上清所等协同单位打通5条司法协助通道,坚持“惩治首恶”与“实质解纷”并重,合力打造中国特色投资者保护体系。在上海金融法院审理的中国首例证券集体诉讼和解案中,运用与中国证券登记结算上海分公司共同建立的证券执行查询专用线路和投资者赔偿款项自动分配机制,实现7000余名投资者快速获赔2.8亿余元,被誉为退市赔偿救济的范本。

“朋友圈”再扩容

“6年前的今天我在此见证了上海金融法院挂牌。”上海市政协委员陈贵告诉记者,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很荣幸见证上海金融法院通过协同机制进一步提升金融市场协同治理水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中提到一项重要金融立法任务即“制定金融法”。“今天下午的圆桌研讨对金融法立法、票据法的修订等提出建设性建议,对完善金融法治建设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走中国特色金融之路具有做了有益探讨。”陈贵说。

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十二届上海市委五次全会关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重大任务背景下,协同机制接下来又将在哪些方面深入探索、持续发力?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协同机制还将在风险联防共治上谋求更多创新举措,在信息联通共享上消除更多难点堵点,在规则树立共认上挖掘更多典型案例,在问题会商共研上产出更多前沿成果,在人才联培共育上培树更多专家能手。

“希望协同机制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加强刑、民、行立体追责,严厉打击金融市场违法犯罪行为,涵养金融健康生态;进一步推动金融司法裁判和监管执法标准衔接,助力金融市场规则统一,为金融交易提供明确预期;进一步强化金融重大风险联防共治,规范金融守正创新,守护金融安全稳定,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贡献更强金融法治合力。”赵红说。

当天,与会嘉宾还围绕“金融基础设施开放创新中的司法需求和风险预防”进行专题研讨。